气氛效应的陷阱和压低进货与拉高出货
气氛效应的陷阱
投资者如果不到股票市场中去从事交易,受“气氛效应”的影响可能不大,但他如果收听广播翻阅报纸,行情是一边倒地买进或一边倒地卖出,他还是会受“气氛效应”的影响,不由自主地决定买进或卖出。
除了判断分析能力特强的人不受气氛效应的影响外,一般的投资者往往受其左右。所以“气氛效应”是一口看不见的陷阱;常使善良的投资者上当。有的人本来可以获利却由于受影响而坐失其利,有些人明知道少数投机股价炒得很离谱,但因受气氛效应的影响,而糊里糊涂地跟着买进,正中做手下怀,不该套牢被套牢了,反悔晚矣。当然也有本无决定,而受到“气氛效应”的影响跟着买进或卖出,最后受益颇丰的幸运者。
想要避开气氛的影响,投资者可采取不到交易现场去交易,而采取委托他人代这交易的作法。另外,还要有个人独立的判断,但个人的独立判断必须建立在坚实可靠的信息之上,不能对股市、企业的状况及发展前景和整个经济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盲目跟进,随波逐流是不明智的。
压低进货与拉高出货
操纵者卖出股票并散布不利谣言,造成恐慌,于是人们纷纷卖出手中股票,使股票供过于求,股价下跌,大户则暗中趁机大量买进。而一般这种反复买卖股票者只做短线持有,其目的并不是在于长远投资,而是赚取买卖差价,所以压低进货之后他们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的拉高出货了。大户以庞大资金收购股票,并故意散布对他有利的消息,诱使一般人跟进,股票求大于供,股价大幅上升,当股价达到一定高点时,大户已在暗中分批或集中出货,造成股价突然回跌,致使跟进买到高价的人被套牢而亏损累累。以上就是所谓的拉高出货。
无论是压低进货还是拉高出货,无非都是大户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前者是针对投资者抢反弹的心理,后者针对的则是投资者盲目追高的心理。这些大户或主力利用手中强大的资金支持玩出各种花样,令许多小投资者防不胜防,深受其害。
从1994年5月6日到12日,主力机构利用“北人机”股顺利完成了一次拉高出货,满载而归。主力机构从7日开始,大量买进,稳扎稳打地提高股价。一直到5月11日,从表面上看主力机构仍在大量吸进,面其实则不然。他们实际上只是在关键价位上买入一些支撑价位,暗中却小笔小笔地将手中股票抛出。但不少投资者仍被虚假买盘所迷惑,以为股价绝不会下跌,从而继续追高买入。当庞大的抛出引起股票下跌时,小投资者仍执迷不悟,期望更大反弹,不断买入者大有人在,庄家乘机把手中的股票全部抛完,凯旋而归。饱尝套牢之苦却是那些头脑发热的小投资者。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海盛船务”。“海盛船务”于1996年9月4日开始股价上涨,5日主力机构介入后出现大量买单,价如坐电梯般攀升。当股价达到最高点后主力机构坚决出货,不明真相者仍不停吸入。正当他们做着发财梦时,主力机构已派发完毕,股价因失去支持而一路狂跌,再也没能像跟风者所希望的那样反弹回来。
以上两个例子是主力机构制造虚假买盘以误导投资者的出货手段。而除此之外,他们还常常利用小投资者的逆反心理来反向操作,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最终引得小投资者上钩为止。1994年8月,股市上正是大炒业绩股之时。8月31日深星源公布了较佳的经营业绩,而此时大众却都认为好消息的出现正是出货的好机会。主力机构便乘势用少量资金高价买入一点深星源,做出欲拉高出货的假姿态。使广大中小股民更加坚定了出货的决心。于是深星源在公布的较好的业绩后股价反而不断下跌。主力机构在低价位上吸进了不少这种股票。此后主力机构又真的开始拉高出货。加之有业绩的支撑,股价开始飞涨。最终主力机构在高价区抛售完毕,完成了操纵过程。
在这方面,手段更高明的是1994年3月的“重庆药业”。1994年3月某主力机构炒作重庆药业。第一次主力机构介入时,天天拉抬股价,而投资者小心翼翼,不盲目跟风,生怕中了机构拉高出货的计。几天后,该股在机构的不断买入下终于有所上涨,但不少投资者仍在观望,机构随即抛出手中股票,使股票价格形成第一次回调。4月4日,机构又故伎重演。有了这两次回调做准备,主力机构开始真正杀入,把股价提高后大幅抛售。而此时众多小投资者仍然认为此股将来仍会像前二次一样低落后反弹,所以机构越出货,他们就越吸货。不料他们解除戒心,放量购买之时就是主力机构脱身之时,在这一战中,主力机构先虚晃两枪,待人们丧失警惕后再放量抛售,使原本看出了主力用心的股民再次落马。
主力为了拉高出货,还有一招,叫做声东击西,即选一些市场筹码少较易涨的股票,运用压低再做高的技术,急速将其拉高,造成买方气盛的假象。一般人以为股市将活跃,纷纷买进其他种股票,而主力大户的目的是卖出其他种的股票。在股市上,投资者往往将相关股票归为同一板块,声东击西者就是先炒高板块中的一支股票,从而带动同一板块相关股票的上涨,然后分别将两种股票派发于高价位,完成一轮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