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财都网
主页>财经快讯>600620股吧【“混改上市”领跑 绿地借壳能否坐稳天下?】

600620股吧【“混改上市”领跑 绿地借壳能否坐稳天下?】

财都网2024-09-08 12:02:10财都小生

绿地是上海(楼盘)国资系统改革的标兵,它能走到今天,与体制机制创新是分不开的。

在竞争激烈的商界,想坐稳江山,还真的不容易。这不,地产界“城头”的“大王旗”又易主了。

2015年8月18日,上海绿地成功“借壳”金丰投资,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实现整体上市,更名后的绿地控股(600606,股吧),“纵身一跃”超越万科,一屁股坐到了“中国地产之王”的宝座上。

如今,房地产已进入“白银时代”,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多元化、服务化已经成为房企新出路。公开资料显示,上海绿地涉及房地产、金融、基建、汽车、园林等行业。其中房地产(000736,股吧)业务是绿地的第一大业务板块,2014年,其国内房地产销售金额为2255亿元,海外销售金额为 153亿元,合共2408亿元。而同期的万科销售额为2151.3亿元。

此次上海绿地借壳金丰投资 ,也成就了A股“史上最大借壳案”。随着上海绿地在A股整体上市,绿地完成了横跨A股及H股多家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布局,目前具有双平台运作的房企还有万科和金地。

“混改上市”领跑

绿地,一直是上海市国企改革的“标兵”。成功借壳金丰投资的绿地,已被外界视为上海国企改制第一股,将成为国企混改的一个标本和方向。

资产重组后,尽管上海市国资系统,仍是上海绿地控股的最大实际控制人,但其一致行动人持股的比例,已减少到50%以下。金丰投资的股权结构是:上海国资委系统旗下上海地产集团持股25.67%,上海城投总公司持股20.58%,上海格林兰代持28.83%,其他股东持股占24.92%。作为财务投资人,上海市国资委并不介入企业日常经营。

600620股吧【“混改上市”领跑 绿地借壳能否坐稳天下?】(图1)

此前,上海绿地一直是国有控股企业。上海绿地成立于1992年,前身为上海市绿地总公司。在设立之初,公司注册资金为2000万元,上海市农委系统和建委系统,各出资1000万元,张玉良任总经理。

1996年,上海绿地的改制工作提上日程。完成改制后,上海绿地的4家投资单位上海中星有限公司、上海市农业投资公司、上海市联农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农口住宅建设办公室,分别占股权的40.56%、24.33%、12.17%和4.06%,其中职工自掏腰包入股,持股18.88%。

后来,绿地股权结构又多次变化。截至2010年10月底,上海市农委所持上海绿地的股权,被划转至上海市国资委,同时上海绿地的组织关系,也被调整至上海市国资委。

此次划转后,上海地产集团和上海城投为上海市国资委“代持”上海绿地51%的股权,员工持股46%,天宸集团和社会公众持股3%。之后,上海市国资委持股比例继续上升,并很快超过了60%,上海绿地成为国有绝对控股企业。

到了2013年年底,上海绿地股本结构又发生很大变化,其中上海绿地职工持股会占36.43%,上海城投集团占26%,上海地产集团占25.03%,上海中星集团9.65%,上海天宸股份(600620,股吧)占2.89%。

此后上海绿地的职工持股比例,在多轮变化后,曾一度超过国有股。关于上海绿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其掌门人张玉良用“敢为人先”来形容。“混合所有制,是既确保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又发挥混合所有制市场化、灵活高效的优势。” 张玉良认为,绿地集团在体制与机制改革创新方面,走在上海及全国国企前列。

不可否认,上海绿地积极进行改革,是在为早日上市做准备。近年来,借壳、重组、再融资上市,越来越受到房企关注,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都希望通过借壳、重组、再融资实现地产业务的整合强化、拓宽融资渠道。

此次成功借壳上市,对上海绿地至关重要。“绿地借壳上市成功,意味着国资系统的地产重组放开预期,未来地产重组或将加速开放,紧接着,房企再融资等融资渠道,或有条件加速放开。”上海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对外表示。

能否坐稳天下?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房地产领域,已经进入寡头竞争时代。而作为住宅开发、商业持有、写字楼综合体开发三个领域的龙头,绿地、万科和万达三大巨头无疑将是新时代的主角,在未来,它们之间势均力敌的角逐,势必将更加激烈。

事实确实如此,上海绿地的成功上市,给同业带来巨大压力。近年,万科在治理结构上的创新,与百度合作尝试新产业等,都是一种积极应对。同样,万达也没闲着,在积极进行调整,以迎接未来更激烈的竞争。“绿地的国有、混合所有制背景,在其整合上市后,使自身在资本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势必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德信资本董事长陈义枫对外表示。

当然,在房地产业江湖里,除了绿地和万科外,正在摩拳擦掌的巨头有很多,比如中海系、招商系、保利系等,都在试图通过重组形成“巨无霸”联合体,以争夺未来“行业大位”。

绿地公告称,公司将以公众化、资本化、国际化为导向,坚定不移地做强主业,着力推进“三大”战略。未来,绿地将致力于“做强做优”房地产主业,加快商业模式创新转型,推动房地产主业实现从偏重规模到偏重盈利、从偏重开发到开发运营并重、从偏重国内开发到全球同步开发三大转变。

中国房地产增速下滑,已经成为事实,未来一段时间里,“大鱼吃小鱼”的并购现象,以及合纵连横的“强强联合”等,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在中国城镇化率已接近60%的背景下,很显然房地产已经进入下半场。”张宏伟对外表示。

另外,在当前地产的背景下,唯规模论的发展模式,同样给房企带来了不小的弊端。以绿地为例,从2010年的676亿元到2014年的2408亿元,绿地迎来了高周转带来的 “甜蜜的五年”。虽然张玉良曾这样解释“高周转”,“有人有1000亿元的现金流,两年转一次,一年是500亿元。我有500亿元的现金流,一年转四次,是 2000亿元。我是在流动性和运作效率上下工夫,解决人家看不懂的现金流问题。”

但业内普遍担忧,如果房地产规模迅速壮大,是建立在快周转的前提下,那么将意味着进入高风险境地,同时还将面临利润率不断下滑的尴尬。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虽然上海绿地一跃成为中国房地产暂时的“大哥大”,但是房地产的竞争格局随时可能被打破,上海绿地的王位能否坐稳,未来还需要做更多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