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财都网
主页>财经快讯>门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门客只是“效力”不是“效忠”?看看战国四公子就知道了】

门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门客只是“效力”不是“效忠”?看看战国四公子就知道了】

财都网2024-10-18 12:35:49财都小生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资治通鉴》记载的最后一件大事:赵惠文王封弟弟赵胜为平原君,然后司马光开始描写平原君如何招贤纳士,门下的逻辑大师公孙龙又是如何论证出“臧三耳”这种匪夷所思的命题,让儒学高人孔穿哑口无言。

这就让人看不懂了,平原君小小年纪,怎么养的门客呢?再有,公孙龙和孔穿的论战输赢先不管,为什么同样豢养几千门客,但孟尝君那边尽是古惑仔,平原君这边却搞象牙塔,画风怎么会如此不同呢?

画风的不同,貌似反应出了身世的不同。

门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门客只是“效力”不是“效忠”?看看战国四公子就知道了】(图1)

孟尝君是苦出身,为了求生求存不遗余力,眼光从来都聚焦在现实问题上。而平原君衔着金汤匙出生,是真正意义上的贵族,而只有这样的贵族,兴趣点才有可能超越于凡俗世界之上,关注那些毫无功利意义却很有智力含量的超现实问题,就像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一样。

但即便是平原君,也不曾真正做到古希腊贵族式的超凡脱俗,他之所以厚待公孙龙,按照《史记》的说法,并不是因为平原君真有什么纯粹的学术趣味,而是因为在平原君某次被人忽悠,正要做傻事的时候,公孙龙连夜赶来劝阻了他。

那已经是在平原君成年之后了。显然,未成年的平原君还没能力豢养数千规模的门客,也不大可能欣赏得来公孙龙那种纯粹的逻辑思辨。《资治通鉴》之所以讲到平原君有食客数千人,以及公孙龙和孔穿的斗嘴,是把平原君成年之后的事迹提前交代了,这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困惑。

“战国四公子”,名号和事迹都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文化语码,被人们反复援引,反复缅怀,反复议论。孟尝君身上的标签有“鸡鸣狗盗”、“狡兔三窟”,平原君身上的标签有“利令智昏”、“毛遂自荐”、“不识大体”。今天的古装爱情小说最喜欢塑造的男主角类型“翩翩浊世佳公子”其实正是司马迁对平原君的评语。不过,当你阅读古代文献的时候,很有必要知道“孟尝”和“平原”也许另有所指。

门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门客只是“效力”不是“效忠”?看看战国四公子就知道了】(图2)

王勃名文《滕王阁序》里的“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心”和蒙学经典《幼学琼林》里的“孟尝廉洁,克俾(bǐ)合浦还珠”,提到的“孟尝”都不是孟尝君,而是东汉名臣孟尝,姓孟名尝;西汉一位闺名叫臧儿的女性接受册封,受封平原君,以平原郡为食邑,也就是说,平原郡的赋税都归她私人享用。

而战国这位平原君,“平原”只是尊号,和食邑毫无关系,他的食邑在赵国东部的东武城,今天的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一带。战国年间封君的封号和食邑逐渐脱节,孟尝君的“孟尝”也不是食邑的名字,只是我们已经搞不清楚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涵义了。

“战国四公子”的共同特点就是很能养士,门下总能有几千名门客。

我们回顾一下吴起生活的时代:吴起论血统是最低等的贵族,称为士,一旦浪迹他乡,就从士变成了游士。各国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瓦解传统的宗法制度,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低级贵族被抛出了宗法组织,抛向了社会,游士也就越来越多了。

游士要想混口饭吃并不容易,他们总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就算落到讨饭的地步,也拉不下贵族的脸面,不受嗟来之食。而游说大国诸侯,难度实在太高,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太多炮灰。常规出路是给大贵族当家臣,像商鞅在魏国时候那样。

后来齐国搞了稷下学宫,虽然门槛很低,滥竽充数也不妨事,但好歹要求几分学术根底,能跟别人产生学术争鸣才行,不然也就不叫百家争鸣了。那么,没有学术根底的大量游士都能怎么办呢?

门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门客只是“效力”不是“效忠”?看看战国四公子就知道了】(图3)

他们只能成为社会边缘人士,成为社会上的不稳定因子。

“战国四公子”的兴起成功解决了这些流动人员的安置问题。而每安置一个人,这个人的老婆孩子乃至父母也就一道被安置下来了。对于游士来说,无论投奔孟尝君还是投奔平原君,总不难混口饭吃,而且准入门槛很低,饭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在吃饱吃好之上还能得到主君的以礼相待。自己就算寸功未立,白吃白喝,也一点都不伤面子。

这样就看得出来,在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中,飞速旋转的社会车轮抛出了大量的边缘人士,他们迅速聚拢在“四公子”身边,貌似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宗法时代里的主君和家臣的隶属关系。门客只为主君效力,而不为国君和国家效力——请留意我用的词是“效力”而不是“效忠”,宗法时代家臣对主君的那种不离不弃的效忠意识已经不复存在了,门客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混饭吃的不乏其人,所以“门客”也被称为“食客”。这就见出门客群体的特殊性了,他们既不属于国家组织,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黑社会,而是介于国家组织和黑社会之间的一种存在。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平原君还要成长很多年,才有了庞大的门客规模;又要在赵国的政治舞台上披荆斩棘,经历过“毛遂自荐”和“窃符救赵”的风波之后,才开始厚待公孙龙。但我们不妨就依着《资治通鉴》的文本次序,先来谈谈公孙龙在平原君门下的两场辩论大赛好了。我们只是需要做到心里有数,明白公孙龙的出场应该是若干年后的事情就好。

门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门客只是“效力”不是“效忠”?看看战国四公子就知道了】(图4)

战国年间百家争鸣,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名家所谓“名”,简单讲就是名义、名词、概念,所以“名家”大约相当于语言学家或者逻辑学家。

语言是在人类生活当中自然发展出来的,因为“自然”,所以并不规范,或者说并没有经过人为的精心设计。所以语言学很像经济学,“看不见的手”操纵着语法规则,让人们彼此之间可以越来越有效地进行沟通。

但也正是因为语言来得太自然,以至于一旦人们运用理性对语言进行认真的反思,语言也就很容易支离破碎、不成体统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比如公孙龙身上最著名的标签“白马非马”,从常识来看,这显然是一句胡话,白马怎么可能不是马呢。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语法和逻辑的话,白马还真不是马。

先看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关系:若A=C,B=C,则A=B。这显然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套用这个逻辑,把A、B、C分别替换为白马、黑马和马,把等号替换为“是”,以上关系就变成了:假如白马是马,黑马是马,那么白马就是黑马,白就是黑。

门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门客只是“效力”不是“效忠”?看看战国四公子就知道了】(图5)

结论如此荒唐,那就只能说明前提不成立。

也就是说,白马非马。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很简单,等号不能替换为“是”,因为“是”的涵义太丰富。

在“白马是马”这个命题里,“是”所表达的意思是:“白马”这个集合是“马”这个集合当中的一个子集。

我们只要具备最初级的集合论的知识,就很容易看到症结所在,但这对古人来说实在不容易。即便对于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当我们把“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提升一级之后,也会有不少人被难倒。

问题是这样的:你能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匹马吗?

你当然可以找到一匹白马,一匹黑马,或者任何毛色的一匹马,换句话说,你可以找到这匹马或者那匹马,找到任何一匹具体的马,但你永远找不到“马”,这就像你能在集市上买到一个苹果或者一根香蕉,但你永远也买不到一个“水果”。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对日常语言的使用当中,根本意识不到这种问题而当有心人把这种问题揭示出来的时候,我们的自然反应就是无比困惑,怎么想都想不通。

门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门客只是“效力”不是“效忠”?看看战国四公子就知道了】(图6)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深深地陷进去了,从语词的迷雾里发明出了极尽高深的哲学体系,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继承了这套衣钵,这就有了绵延不绝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直到维特根斯坦的出现才算从神学和哲学回归了语言学,从语言学上消解了叠床架屋的一些神学和哲学问题。

假如公孙龙遇到维特根斯坦,所有的滔滔雄辩都注定土崩瓦解。

但是,公孙龙并不需要苦等两千年,他在有生之年就遭遇了迎头痛击——先是孔穿,后是邹衍,两计重拳直接把公孙龙的饭碗砸了。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番唇枪舌战呢?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