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业【山东如何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推进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抢抓发展机遇,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重要突破,但在港航联动、港口辐射能力、港口业务整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笔者认为,可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航线附加价值提升、跨区域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入手,加快山东港口高质量发展步伐。
山东港口青岛港。
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山东港口实施整合以来,确立了“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以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提速高能级码头集群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26亿元,新增码头能力1.68亿吨、原油仓储能力900万立方,为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持续将一体化改革推向纵深,重组并购烟台莱州港和潍坊森达美港,不断优化港区资源配置和航线布局,增开航线140余条,彻底解决过度竞争、无序建设的问题。
在业务整合方面,实施专业货种一体化运营管理,打破现有港区界限,成立集装箱运营中心,全力推进油品、干散货等货种统筹,努力实现省域内资源统一规划、高效配置。
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山东港口吞吐量突破17亿吨,集装箱突破400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5.5%、10.1%,增幅连年超过全国沿海港口平均水平。
多块短板亟需补齐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山东省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政策优势没有用足用活。山东港口群拥有自贸试验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等多重政策优势叠加,但在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时还存在提升的空间。
例如,在保税船舶燃料加注方面,据测算,依靠山东省地炼企业的集聚优势,船舶燃料的生产成本可降低15%左右,燃料补给的价格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船公司选择挂靠山东港口,从而提升港口辐射能力。但山东省在这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定较为缓慢,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影响了业务的开展。而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不仅形成了完整的保税船燃加注服务体系,并且进一步向清洁能源扩展。
在沿海捎带政策方面,目前外贸箱在大连、天津、青岛与上海洋山港之间可以用外资船舶捎带,但需以上海港洋山港区为中转港,山东港口在政策的支持力度上还存在一定欠缺。
——“港强航弱”制约未来发展。长久以来,山东省的海洋航运能力一直偏弱,通达性和辐射范围受航线的影响严重,航运业与港口业发展不匹配,特别是在高端航运服务和集装箱航线网络构建上。
山东海洋运输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其海上运力仅占全国的4.7%,货运量仅占全国的2.4%;海运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大型远洋运输船舶,国际航线数量和国际运输量与第一梯队的上海港、广州港、深圳港仍有20%—30%的差距。
高端航运服务发展滞后。上海港不仅提供基本的装卸服务,还构建了包括航运交易、金融保险在内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吸引了大量国际货主和航运企业。而山东港口的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装卸、仓储业务上,在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供应链解决方案上尚显不足,特别是航运金融、海事法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方面的发展差距明显。
——“点强链弱”导致竞争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动能。山东港口集团的进口原油、成品油、铁矿石、木材、非金属矿石在全国省级单位中均位居第一,但服务链和临港产业链较弱,导致港口优势难以体现,影响了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升。
港口群辐射链较弱导致腹地拓展动能不足。山东港口烟台港、山东港口渤海湾港辐射腹地基本为鲁北地区,山东港口青岛港、山东港口日照港对中部地区的货源集聚能力不足,在沿黄流域有的省份中市场影响不如天津港。
临港产业链短导致供应链协同动能不足。山东港口原油、成品油、铁矿石、木材流量大,但延伸产业链与之不匹配,未能转化为“高价值”。例如,青岛自贸试验区内85%以上的产业从事港航配套物流服务,10%左右为批发零售,精深加工、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仅占5%左右。
山东港口烟台港。
守正创新激发港口发展新动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山东建设世界级港口群脚步。
第一,完善制度,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着力营造有利于港口航运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支持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强配合,形成支持港航业发展的合力。
在保税船燃加注业务方面,简化审批流程,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沿海捎带政策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同时加强与船东和船舶运营商的沟通交流工作;在航运相关的财政税费、行政登记审批和新产品引入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进一步扩大启运港退税政策覆盖范围,将政策优势从山东半岛向渤海湾港口群拓展。
建立鼓励港航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简化船舶登记手续、优化监管流程与具体操作方法,加快航运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航运业资信评估平台,有效促进港航市场行为的规范,提升港口、航运、贸易、金融协同发展的软环境。
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试验区两大机遇,加快航运、海事、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第二,提升航线附加价值,打造北方国际航运高端服务基地。
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经验,优化山东省国际航运以及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的资源布局,依托港口优势和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基础,形成以高端要素集聚为导向的中心型发展模式,打造北方国际航运高端服务基地。
借鉴浙江、广东等地的经验,组建大型航运集团,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推动航运交易、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依托港口优势,建立航运交易所或航运服务中心,吸引航运企业和相关机构入驻。
全面整合港口、航运企业、物流企业、航运交易市场、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保险机构、相关政府机构和各类中介机构,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集港口、航运、物流、金融、政务、中介服务、大数据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航运交易和服务平台。
加强与国际航运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山东港口在国际航运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加速推进建设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提升港口辐射能力和产业跨区域融合。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改变过去区域间招商“单兵作战”,甚至资源拼抢的状态,推动相邻城市合作招商、合作发展;聚焦重点招商产业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绘制“组团区域协同招商产业图谱”;推进信息共享协同,打造区域招商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招商信息线上一体化共建共联共享。
系统规划港口群临港产业布局。重点建设青岛、日照、威海片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钢铁、化工、食品、汽车、新能源等临港产业;针对山东省沿海地区地炼企业较为集中的特点,着力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吸引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新兴龙头企业入驻;培育工业、商务、科技、物流等园区,深入推进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创新设立为国际供应链头部企业服务的山东港口黄河流域供应链综合服务中心。(王圣)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
本文图片由本报资料室提供